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家电

张瑞敏:海尔32年“不触礁”的智慧

发布时间:2023-11-20 18:01:15

张瑞敏是一位从商30多年的企业家,

令人惊奇的是,月中没有发生令人印象深刻的危机。

那么,张瑞敏是如何化解海尔潜在的各种危机的呢?

文/池忠波

2016年6月,GE家电正式成为海尔集团成员。 海尔以55.8亿美元完成对通用电气家电业务的收购,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家电行业最大的海外收购案。

2016年也是张瑞敏掌舵的第32年,海尔集团迎来32岁生日。 32年来,张瑞敏将海尔集团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破产的集体小厂打造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电制造商。 与海尔同期的企业大多在各种危机的冲击下如流星般陨落。 在这些企业当中,也曾绽放过耀眼的光彩。

但海尔为何能够保持32年持续发展呢? 张瑞敏用什么智慧化解了海尔32年来遇到的各种危机?

张瑞敏:海尔从未发生过重大危机

几年前,我在钓鱼台国宾馆与张瑞敏先生进行了长达一个小时的交谈。

问:“在您的记忆中,海尔近30年的发展有没有遇到过特别大的危机?”

张瑞敏:“作为一个很大的教训,我认为还没有。”

问:有没有发生过比较大的危机?

张瑞敏:“我觉得印象还不是很深刻。有时候我可能会觉得风险很大,但已经过去了。”

一家经营了32年的公司在如此长的时间内没有经历过深刻的危机,这令人难以置信,也有悖常理。

经过与张瑞敏先生的一番交谈,谜团终于解开了。

海尔的第一个挑战

1989年7月,是青岛最热的夏天。 青岛海尔冰箱有限公司会议室里的气氛令人窒息。

参加会议的人神情严肃。 会议讨论的话题是:海尔冰箱价格会降还是不降? 这一选择将决定海尔未来的成败。

这是张瑞敏担任厂长五年来面临的最大“危机”。

1989年之前,任何厂家的冰箱张瑞敏砸冰箱时间,无论品牌、质量、功能如何,都可以在市场上销售,而且经常需要排队购买。 于是,从1988年到1989年,国内冰箱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巨大的产量很快造成了冰箱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销售部门向张瑞敏请示的不是海尔冰箱是否要降价,而是降价多少?

然而,让与会者万万没想到的是,张瑞敏做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决定:海尔冰箱不仅不降价,而且海尔冰箱所有型号均加价12%出售!

与会者以为自己听错了,张瑞敏却斩钉截铁地强调了自己的决定。

张瑞敏砸冰箱时间_张瑞敏砸冰箱案例分析_张瑞敏砸冰箱的素材

会后,一些老员工担心张瑞敏的“自杀”决定会毁了海尔,于是秘密向上级汇报了情况。 当时,海尔还是一家集体企业。 上级部门得知后,也要求张瑞敏妥善处理,否则将承担责任。 言下之意是,如果这个决定错误,张瑞敏的饭碗可能就保不住了。

但张瑞敏并没有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要求有关部门坚决执行决定。

半个月后结果出来了。

其他冰箱品牌之间的价格战很激烈,但销量却十分惨淡。 尽管海尔已经提价12%张瑞敏砸冰箱时间,但商场里的消费者依然在排队购买产品,销量和利润都比往年同期好很多。

被砸出来的危机解决方案

海尔为何转危为安?

答案就在1985年海尔发生的一起事件中。

那一年,张瑞敏收到了一封冰箱用户的来信。 信中称,他攒了好几年的工资买了一台海尔冰箱,却发现冰箱门上有两道划痕。 用户很失望。 看完信后,张瑞敏到存放冰箱的仓库突击检查,发现400多台冰箱中有76台存在各种小缺陷。

张瑞敏立即召开全厂职工大会,宣布76台冰箱全部砸掉,谁砸谁就砸。

这个决定遭到了在场所有人的反对。 有员工表示,这些冰箱有一些小问题,不影响使用,毁了就可惜了。 此时,海尔尚有147万元外债,76台冰箱售价近20万元,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但张瑞敏决心已定。 他说:“从现在起,海尔的产品不再分等级,次品就是废品,把这些废品统统砸碎。只有砸到心在流血,你的记忆才能更长!”

他拿起大锤,亲手打出了第一击! 随后,其他人也纷纷效仿,不少工人在砸冰箱时流下了眼泪。 事实上,张瑞敏认识到,质量意识还没有植入到员工的骨子里,但矫枉过正就得矫枉过正,必须用重锤敲响战鼓。 这起事件唤醒了海尔人的质量意识,也唤醒了员工在冰箱畅销时的危机意识。

正是这种意识,四年后,当众多冰箱厂商卷入中国家电行业第一次价格战而无法自拔时,海尔凭借过硬的品质敢于逆势涨价,不仅置身事外。价格战,通过涨价,对海尔的品质进行了最好的宣传。

张瑞敏化解危机的智慧

智慧一:“如履薄冰,谨言慎行”

当别人把张瑞敏砸冰箱事件分析为化解危机的经典事件时,张瑞敏却表示,这只是他“如履薄冰、惶惶不可终日”的平凡日子。 张瑞敏说,他每天的心情可以用这八个字来形容。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文章开头的问题了:为什么张瑞敏这30年来没有发生过任何值得纪念的危机事件? 因为缺乏危机意识是企业家最大的危机。

在张瑞敏看来,海尔绝对不会让自己陷入危险之中。 一旦出现一点小危机,就会被彻底消灭。 很多人在逆境中关注危机,但张瑞敏在顺境中也过着“如履薄冰、胆战心惊”的生活。 要知道,很多人只关注危机中的机遇,而大多数人却忽视了机遇中的危险。

?“日日功尽,日日清明,日日高。” 这是张瑞敏处理小问题、避免大危机的最好办法。

“我们的公司距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的时间”,这是比尔·盖茨警告微软员工的一句话。 张瑞敏的危机意识比盖茨更进一步。 张瑞敏还警告员工,“海尔距离破产只有一天了”。

智慧二:“没有不良品,只有废品”

“以人为本”是一个非常字面的表述,更像是一个口号。

张瑞敏砸冰箱案例分析_张瑞敏砸冰箱的素材_张瑞敏砸冰箱时间

但这句话恰恰是张瑞敏避免各种危机的核心智慧之一。 “以人为本”四个字深深扎根于张瑞敏的灵魂之中。 海尔的产品不能让消费者有任何不满意。 如果有,必须立即除去。

这一点贯穿了张瑞敏和海尔30多年的成长历程。 从过去针对农民的需求开发能“洗红薯”的洗衣机,到近年来海尔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拆散成“创客平台”,都是以人为本的体现。

皇帝要想看清楚自己是否穿了衣服,不需要问大臣,而是需要一面镜子; 企业想要了解自己产品的状况,并不需要听取各个部门的汇报,而是要密切关注消费者在使用其产品过程中的行为。 反馈。

智慧三:“几乎每天都学习”

做出前瞻性判断是企业家解决未来企业危机的金钥匙。

海尔再次成功避开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因为张瑞敏提前为过冬准备了“棉衣”。

张瑞敏的能力从何而来?

海尔集团前总裁杨绵绵表示,在她的印象中,张瑞敏几乎每天都在学习。 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有理论,而且善于实践。

张瑞敏从不放弃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机会。 他与许多记者都是好朋友。 接受采访时,他也在向记者学习。 记者视野广阔、敏感,往往能捕捉到市场的即时变化。

我们很多企业家重视员工的学习和培训,却忽视了自己的学习。 海尔保持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张瑞敏的学习和提升速度比海尔的发展速度更快。 否则,要么张瑞敏会阻碍公司的发展,要么张瑞敏就会被公司淘汰。

正是这种学习,让张瑞敏具有前瞻性。 当冰箱供过于求的时候,其他厂家都是“胡萝卜太快了不洗萝卜”,而海尔则注重品质。

2008年,张瑞敏意识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将对公司的运营模式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与此同时,他还发现海尔患上了大商业病。 同年8月,他带领海尔开始探索“零库存按需供应”新商业模式,无需库存,第一时间满足用户需求。 这后来被媒体称为“砸仓库”。

2008年8月海尔“砸仓”仅仅两个月后,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就爆发了。 在大多数企业深陷危机之际,海尔的销售额和利润却逆势增长。

企业家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利用所掌握的新知识做出前瞻性的判断。

智慧4:从别人的失败中学习

在与张瑞敏的交谈中,他主动提到了柯达。

他说:“柯达曾经是胶片行业的领导者,它很可能是第一个推出数码相机并拥有数字(技术)基础的公司,但最终被数字时代淘汰了。”

柯达这个百年企业,竟然申请破产保护。 这对张瑞敏来说是一个震撼,也提醒他海尔必须是一个时代的企业,才能不被时代淘汰。

我与柯达高管,包括前柯达大中华区董事长叶莹女士进行过交谈,也针对柯达反复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然而,柯达却不愿放弃在传统胶片行业的霸主地位,甚至彻底失去了在数码产品领域再次崛起的机会。

张瑞敏明白从别人的失败中学习的重要性。 现在,虽然他已经67岁了,但他仍然像90后一样看重互联网。

只有看到别人的失败并从中吸取教训,才能减少自己的失败,这才是避免危机的唯一方法。

他与其说是首席执行官,不如说是首席风险官。

进入【新浪财经股票吧】讨论

本站对作者上传的所有内容将尽可能审核来源及出处,但对内容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其真实性及合法性。如您发现图文视频内容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及时予以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