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金融

海蜇产业链创出致富路王哥庄黄山海蜇进入捕捞旺季

发布时间:2019-07-26 13:42:57

  进入7月下旬,王哥庄黄山社区步入海蜇捕捞旺季。据了解,捕捞期以来,黄山社区每艘渔船每趟能捕捞海蜇2000余斤,整个社区渔船的海蜇捕捞量每天最多可达10万斤。黄山海蜇闻名遐迩,以海蜇为特色的产业链也初具规模,成为黄山社区居民重要的致富途径。

  海蜇丰收产量增两成

  昨日,记者来到崂山区王哥庄街道黄山码头,码头上一片繁忙景象,出海捕捞、船上分离、岸上加工……海蜇迎来丰收季。下午一点半左右,一条条渔船满载而归。

  渔民张正欣的渔船载着满舱的海蜇归来。“俺这是第二趟了,一趟能捞2000多斤海蜇,从最近几天海蜇捕捞情况看,海蜇今年产量相比往年有所增加。”谈起今年海蜇捕捞情况,张正欣脸上洋溢着喜悦。

  今年48岁的林宗晓已经从事海蜇捕捞20余年,他告诉记者,到了海蜇捕捞的旺季,渔民非常辛苦,通常凌晨四五点就需要出海,海蜇的捕捞期将从7月下旬持续到9月。

  “由于这里近海,渔民驾驶小船从码头到捕捞区域,只需要15分钟。”黄山社区党支部书记隋忠芳介绍,社区捕捞海蜇的渔民一天可出海2-3次,多的时候整个社区渔船的海蜇捕捞量每天可以达到10万斤,今年海蜇喜获丰收,产量增加了近两成左右。

  海蜇加工有“门道”

  黄山社区位于崂山东麓,南距太清宫1.5公里,北距华严寺4公里。黄山社区附近海域是最适合海蜇繁衍、生长的聚集地,社区渔民世代在此捕捞海蜇,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

  捕捞加工海蜇是黄山社区渔民世代传承的技艺,海蜇里子加工技艺更是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蜇打捞上船后,渔民们直接在船上对海蜇进行分离,分解出海蜇里子、爪子、脑子、头、皮,头和皮上岸后将被浸泡在明矾的池子和盐水桶中,经过处理后被加工成海蜇头、海蜇皮,或直接加工成海蜇丝;海蜇里子、脑子、爪子将被倒入支在码头的锅里,开水焯熟、摊凉后将被冷藏或冷冻。

  “海蜇被捕捞上岸后,身上许多东西如果不及时加工处理,一小会儿的时间就会消失得干干净净。”隋忠芳介绍说,“就是这短短的时间,成就了我们黄山海蜇与众不同的捕捞、加工和烹调方式,此外,要熟练掌握分解海蜇的技艺也相当有难度,社区的妇女们是在不断尝试以及经验积累中才慢慢学会、适应的,在这过程中,她们可没少挨蜇。”

  记者采访时发现,渔民们用来捕捞海蜇的渔网,网口大小都在17-18公分之间,不会影响其他海洋渔业资源。“我们严格按照区渔业局有关部门要求,坚持采用网口大的渔网,这样捕捞时,会对海洋中的生物进行筛选,有效避免小型海蜇、鱼等生物被误捕。我们靠海吃海,虽收获丰富,但也懂得节制,要维护海洋生态平衡。”隋忠芳说。

  特色海蜇宴创出致富路

  海蜇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碘等,海蜇宴自然也成为黄山社区的“特色招牌”,黄山社区被誉为“中国特色海蜇第一村”,社区特有的捕捞、加工方式也造就了这里与众不同的海蜇特色宴,海蜇里子炒白菜、海蜇脑子炒鸡蛋、海蜇凉粉、海蜇爪子炖瓜、老醋蜇头……10余道海蜇名菜广受各地游客的欢迎,每年的7月下旬到10月份,这里的渔家宴便异常火爆,这样一桌特色海蜇宴,也成为当地渔民增收的途径。

  “每年夏天,我都会带着家人来到黄山社区吃正宗的海蜇宴,在饭店品尝‘鲜味’的同时,还能欣赏山海风光,特别好。”市民陈先生说。

  海蜇宴打出名堂后,越来越多经营农家宴的居民也到码头收海蜇了,一条诱人的特色产业链形成了。据介绍,社区从事海蜇捕捞的有20多户,海蜇加工的10多户,从事渔家宴的30多户,并有4家经营以海蜇产品为主打菜的酒店。如今,海蜇产品搭上了“互联网++”的顺风车,实现了“引进来”和“走出去”。海蜇产业不仅为当地年轻人提供了创业思路,更让渔民从大海里捞出了“金子”,实现了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