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金融

蹄疾步稳创辉煌

发布时间:2019-09-29 08:50:42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深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感恩奋进、逐梦前行,持续深化改革开放,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走过了一段段波澜壮阔的非凡历程。

  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华秋实。赣州从封闭落后逐步迈向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逐步迈向全面小康,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民生福祉全面改善,正阔步迈向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新征途。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新中国建立初期,赣南百废待兴,经济基础薄弱。1949年,赣南地区生产总值仅为2.22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73元。

  面对一穷二白的“烂摊子”,赣南儿女大力弘扬苏区精神,整顿经济秩序,恢复国民生产,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78年,全市生产总值增加至11.59亿元,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仅4.2%。

  沐浴着改革的春风,我市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伴随着新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脚步,勤劳而智慧的赣州人民不懈奋斗、锐意进取,全市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经济总量连续跃上新台阶,国民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199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1997年跃上200亿元台阶,2010年跨越千亿元大关。近三年,全市经济总量连续跨越2000亿、2500亿、2800亿元大关,2018年达2807.24亿元,较1949年增长1263倍。1978年至199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1990年至2006年年均增长11.9%,2006年至2018年年均增长12.5%。全市人均GDP也呈现快速增长,由1949年的不足100元,扩大至2018年的32429元,1950年至2018年年均增长6.3%,其中,1979年至2018年年均增长9.6%。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大幅增长,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195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仅1348万元,到1978年增加至1.26亿元。1994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迈上10亿元台阶,2008年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2018年达到459.51亿元。2018年,全市人均财政收入达5308元,比1950年增长1326倍,年均增长11.2%。

  进入新世纪以来,赣州内外贸易蓬勃发展,利用外资显著提升。201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1.71亿元,比1952年增长838.8倍;全市进出口总额53.16亿美元,为2000年的74.1倍;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8.44亿美元,比1990年增长1077倍。

  赣州国际陆港从无到有,实现爆发式增长,目前已开通中欧(亚)班列线路19条,年吞吐量突破40万标箱,成为全省开放提升的“引爆点”。与我市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也由2000年的15个增加至2018年的193个。

  自《若干意见》实施以来,我市坚持解放思想、内外兼修、北上南下,坚定不移打好六大攻坚战,纵深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综合实力持续攀升,经济总量连年稳居全省第二位,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持续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经济十分薄弱,服务业供给不足,农业社会的痕迹浓重。

  经过70年的发展,赣州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加速转变,经济增长格局成功转向主要依靠第二和第三产业共同推进的良性轨道,逐步形成一产稳固、二产主导、三产加快的发展格局。

  数据显示,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1949年的75.2:6.9:17.9调整为2018年的12.1:42.6:45.3,农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三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70年来,赣南农业生产实力不断增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连续迈上新台阶。

  以前,我市农业生产基础薄弱,“靠天吃饭”现象明显,粮食产量较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口的农村改革,使农村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据统计,全市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78.95万吨增加至2018年的267.95万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2.76亿元增加至2018年的545.8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8%、8.0%。“赣南茶油”晋级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50强;赣南脐橙年产量达百万吨,居世界脐橙产量第三。

  70年来,赣州工业从“一片空白”壮大为半壁江山,工业产业转型步伐加快,现代工业体系日渐完善。主攻工业已经成为全市上下高度的行动自觉和生动实践。

  如今,新能源汽车及配套、稀土稀有金属、现代家具、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玻纤复合材料、氟盐化工等一批特色产业集聚区正在加速集聚发展。“两城两谷两带”(新能源汽车科技城、现代家居城、中国稀金谷、青峰药谷、赣粤电子信息产业带、赣闽纺织服装产业带)正在加速崛起,成为挺起赣州工业发展的新脊梁。

  截至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980.4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超5亿元、10亿元企业分别增至112家、45家。全市工业园区个数增至19个,拥有4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个综合保税区,实际开发面积扩大至97.86平方公里,其中赣州高新区今年8月底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目前,赣州已经涵括全部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的36个,形成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

  70年来,赣州服务业繁荣壮大。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上世纪70年代,生产资料行业优先发展,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改革开放以后,服务业发展日益兴旺,规模以上服务业迅速发展,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业、物流业、房地产业及社区服务、休闲娱乐业等新兴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不断涌现,成为保障就业、稳定经济的重要力量。

  数据表明,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1989年突破10亿元,1996年突破50亿元,2001年突破100亿元,2012年突破500亿元,2018年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272.7亿元,增速近三年持续位居全省第一。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新中国成立后,赣州在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支柱产业及社会事业等各方面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大规模的投资建设,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70年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成效显著。1978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5991万元,比1949年增长88.4倍;1979年至201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1.7%,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日益凸显。尤其是《若干意见》实施以来,我市进一步加大各领域投资力度,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增幅近7年持续领跑全省,年均增长20.3%。

  70年来,赣州交通建设突飞猛进,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1996年9月1日,京九铁路正式通车,赣南老区结束了不通火车的历史;2015年,赣瑞龙铁路复线通车,赣州动车运营实现“零突破”;今年6月,昌赣高铁全线铺轨贯通,赣州高铁时代即将到来;赣深高铁、兴泉铁路加快建设,长赣高铁、瑞梅铁路前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赣州“米”字形铁路网布局成型。

  ——“三纵三横六联”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实现县县通高速,2018年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1490公里,构建了通往珠三角和海西经济区的4小时高速经济圈。

  ——黄金机场空运通航城市扩展至23个,旅客年吞吐量突破162万人次,迈入全国百万空港行列,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日益显现。

  70年,赣州中心城区在不断扩大,省域副中心城市架构初步形成。

  1950年,赣州城区面积约3.05平方公里。1984年,赣州城区人口达到18万人,城区面积达到16平方公里。2012年,赣州市中心城区人口达到137万人,城区面积达到145平方公里。党的十八大以来,赣州大力推进城市建设,着力提升城市品质,推动南康撤市设区、赣县撤县设区,设立蓉江新区,形成五区联动一体化发展格局,先后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多块“金字招牌”。至2018年,赣州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8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179万人。全市城镇人口从2005年的265万人迅速增加至2018年的436.39万人,全市城镇化率从2005年的31.1%提高至2018年的50.29%。

  70年来,赣南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实现村村通公路、电力、电话、宽带。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加快推进,脱贫攻坚向纵深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日益改善。2018年,全市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达92.4%。全市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194.88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18.8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的26.71%下降到2018年的2.45%,打造了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的“赣州样板”。

  70年来,赣南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全市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向初步达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人民离小康目标更加接近。

  统计数据显示,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57年的126元增加至2018年的32163元,增长254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57年的81元增加至2018年的10782元,增长132倍。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1983年的397元、229元,分别提高至2018年的20247元、9127元,年均分别增长11.9%、11.1%。

  回眸70年,物换星移,岁月如歌,赣州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面向新时代,赣州人民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力谱写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