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母婴

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及乳糖不耐受的相关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7 14:55:57
  轮状病毒(RV)是一种双链核糖核酸病毒,于1973年被Bishop从腹泻患者十二指肠上皮细胞中发现,属于呼肠孤病毒科,总共有8种,以英文字母编号为A、B、C、D、E、F、G与H。其中,A种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它也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有研究报道3岁以下幼儿由于轮状病毒腹泻造成的乳糖不耐受明显高于其他原因腹泻造成的乳糖不耐受[1]。为了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的情况以及尿半乳糖测定对轮状病毒肠炎继发乳糖不耐受症(LI)的临床意义,本研究作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7年1月至12月在医院就诊腹泻患儿8917例进行RV抗原检测,其中RV抗原阳性抽取146例标本为试验组以及非RV感染的患者456例为对照组进行尿液半乳糖氧化酶测定。

  1.2 试剂和方法

  1.2.1 轮状病毒检测

  采用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轮状病毒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本试剂盒采用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时,如果样本内含有A群轮状病毒时,抗体的检测区会形成一条红色线,判为阳性。如样本内不含有A群轮状病毒时,检测区不会形成红色线,判为阴性。

  1.2.2乳糖不耐受测定

  采用北京中生金域诊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尿半乳糖检测试剂盒(酶化学反应法)。尿中半乳糖在一定范围内呈色深度与半乳糖浓度成正比,与试剂盒的标准品对照判读结果,比标准孔显色浅为阳性(乳糖不耐受),比标准孔显色深为阴性(乳糖耐受)。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轮状病毒感染率:8917例腹泻患者中RV阳性有2970例,总阳性率为33.31%。

  2.2轮状病毒感染患者的年龄分布:6个月至2岁年龄组与其他年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3不同月份患者RV阳性率比较:以每年秋冬季节11、12、1、2、3月份为发病高峰,合计占72.70%,与其他月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 2。

  2.4RV腹泻患儿与LI的关系:试验组LI总阳性率为71.23%,对照组LI总阳性率为58.11%,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0-6个月、6个月至1岁组LI率较高,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域RV流行高峰的季节略有不同,差异较小,但总的表现为在每年天气较为寒冷的季节多发,主要集中在秋末和冬初或者初春等天气干燥和寒冷的季节里。从文中可以看出全年中,1、2、3、11及12月份感染率最高,4、5月份次之,最低为6、7、8、9及10月份,这是因为轮状病毒腹泻的发病和流行与温度呈负相关,在低温环境下病毒相对稳定,存活时间长,因此轮状病毒腹泻在寒冷季节发生得更多。

  本次研究中,0-1个月腹泻患者阳性率为20.00%(占总体阳性率的1.38%),1-6个月腹泻患者阳性率为21.12%(占总体阳性率的13.03%),6个月至2岁腹泻患者阳性率可高达38.40%(占总体阳性率的78.62%),2岁以上腹泻患者阳性率25.88%(占总体阳性率的6.97%)。

  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组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率亦不尽相同,而0-6月龄婴儿感染率不高,可能是该年龄段的婴儿大多数处于母乳喂养时期,乳汁内含有大量的SIgA和丰富的非特异性因子,可以起到很好保护其肠道黏膜的作用,使婴儿对RV抵抗能力增强,跟从母体获得的被动免疫尚在有关[2]。

  而6个月至2岁婴幼儿发病率最高,约为38.40%,究其原因,这个时期正是很多婴幼儿喂养方式转变的时候,开始减少母乳喂养或完全停止,婴幼儿通过母乳获得的母体的天然抗体明显不足,而其自身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建立、健全和完善。

  轮状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传染源为患者、隐性感染及病毒携带者,感染途径为粪-口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上呼吸道感染而致病,当与RV接触时易被感染,于是形成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期[3]。2岁以上感染率低,可能与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逐渐健全完善,并由于长期接触RV相应产生抗RV特异性的抗体,同时自身产生SIgA含量渐增多,其自身抵抗力逐渐增强,对接触者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4]。

  轮状病毒腹泻严重危害婴幼儿的健康,脱水是轮状病毒感染的最常见死因,因此临床上轮状病毒的检测对婴幼儿腹泻诊断和治疗有着极为重要意义。在轮状病毒腹泻患者临床治疗时,主要是给予抗病毒治疗,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调整饮食,口服肠黏膜保护剂等对症治疗,不宜使用抗生素。

  卫生条件及营养状况的改善,不能减少轮状病毒腹泻的发病率,由于尚无治疗轮状病毒腹泻的特效药物,因此,预防显得极为重要。一般的预防措施,包括鼓励母乳喂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交叉感染;及时给孩子增减衣服。但最有效的预防手段是免疫接种。实践证明,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可以有效地减少或减轻腹泻症状,进而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是预防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尤其是重症腹泻唯一和最经济的手段。

  本研究提示2岁以下婴幼儿是病毒性腹泻预防的重点人群,是今后预防接种的对象。乳糖是人乳中存在的唯一双糖和牛奶等乳制品中存在的主要碳水化合物,是婴幼儿主要的能量来源。乳糖进入体内后,在小肠乳糖酶的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后者是构成脑及神经组织糖脂质的成分,是婴儿脑发育的必需物质。

  由于先天性乳糖酶的缺乏或者其他原因造成乳糖酶活性降低,乳糖不能被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未被消化乳糖随着消化道下行进入结肠后,被细菌发酵生成短链脂肪酸如醋酸、丙酸、丁酸等和气体如甲烷、H2、CO2等。由于乳糖发酵过程产酸产气,增加肠内的渗透压,会出现肠鸣、腹痛、直肠气体和渗透性腹泻等临床症状,存在这些临床症状时称为乳糖不耐受症,没有临床症状称为乳糖酶缺乏或者乳糖吸收不良。

  婴幼儿继发性乳糖不耐受更为常见,其中轮状病毒肠炎发生率最高,该病毒不仅破坏肠黏膜,减少乳糖酶的分泌,还直接作用乳糖酶使其分解,引起继发性乳糖不耐受,造成腹泻恶性循环[5]。本研究中试验组LI总阳性率为71.23%高于对照组的58.11%,其中0个月至6个月、6个月至1岁2组乳糖不耐受症率较高,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RV腹泻患者存在乳糖酶缺乏,此时如果继续喂食母乳或普通配方奶粉会加重腹泻或使病情迁延难愈,引起婴幼儿营养不良。因此,对轮状病毒肠炎继发乳糖不耐受的患儿及早使用低乳糖配方奶,可以缩短病程,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叶飞跃,詹学.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并乳糖不耐受症的临床研究[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32(3):28-29.

  [2]朱科伦,朱郇悯,曾文铤,等.母乳喂养与感染性疾病[J].广州医药,2009,40(2):1-3.

  [3]张静,刘庆玲,熊德栋,等.A群轮状病毒的检测对于婴幼儿腹泻的重要性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9):1001-1002.

  [4]王敏,王术国,刘慧.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感染调查分析[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1,47(3):253-254.

  [5]岳玉林,戈建军.腹泻婴幼儿尿半乳糖检测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8,10(2):247-248.

  文章来源:本文摘自《中国药物与临床》2018年10月第18卷第10期